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立足中国实际、着眼民族复兴、致力人类进步,一步一个脚印推动着党的意识形态创新。其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是党意识形态创新的体现,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理论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论指导。特别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作为各国人民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的一扇窗户,截至2017年4月已经翻译成19种语言,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发行超过600万册。该书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得到多国政要积极评价。党的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与传播,既增强了党的思想理论的世界影响力、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更为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创新树立了典范。
深刻阐明党的意识形态创新的价值共识,探索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旨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积极构建全世界思想认同
习近平同志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一般性辩论时提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年2月,这一具有共识性的价值理念先后被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必须遵循依存互融的规律。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时提出:“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这使得我们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般性认识,上升到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性把握。这些思想理念的提出,不仅给中国发展在世界格局中找准了定位,也为探索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据世界银行相关数据测算,从2007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2005-2014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3%;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每年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30%。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文明共同体,必须秉持交流互鉴的理念。每一个文明的起源都凝结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多样的文明造就了多彩的世界。任何一种文明存在都有其合理性,需要彼此平等包容共处。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同志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谈到:“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些思想理念的提出,不仅增强了各国人民对自身文明的自信、对其他文明的认同,也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明鉴。在这一思想理念倡导下,近年来中国先后举办了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今年我们还将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发展共同体,必须践行团结互助的原则。2016年9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20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同的百花园。”这是中国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理念,也是各国平衡发展的重要条件。这些思想理念的提出,不仅深刻揭示了世界团结奋进的内在规律,也找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因。中国不仅提出这些理念,也在积极践行这些理念。
第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交往共同体,必须坚持平等互尊的主张。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阐明:“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这是中国对外交往的根本和原则,也是各国融洽往来的前提和基础。这些思想理念的提出,不仅给国际社会平等交往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人类社会和谐共处立起了行动规矩。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合作共同体,必须确立共赢互惠的思维。2017年5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致辞时指出:各方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中国倡议“一带一路”的愿望初衷,也是世界应对各种挑战的现实路径。这些思想理念的提出,不仅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思路,也为人类社会和平发展行稳致远拓宽了视野。据统计,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为国际社会合作发展谱写了新篇章。
作者:中央军委机关 秦哲 丰志刚
来源:共产党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