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立足中国实际、着眼民族复兴、致力人类进步,一步一个脚印推动着党的意识形态创新。其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是党意识形态创新的体现,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理论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论指导。特别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作为各国人民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的一扇窗户,截至2017年4月已经翻译成19种语言,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发行超过600万册。该书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得到多国政要积极评价。党的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与传播,既增强了党的思想理论的世界影响力、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更为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创新树立了典范。
一、始终坚持党的意识形态创新的为民初衷,确立以“民族复兴中国梦”为引领的思想理论体系,并将其凝聚成为全社会共同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是对特定社会形态的反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一盘散沙的旧中国、黑暗没落的旧社会凝聚力量、走向光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与劳苦大众站在一起,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发动群众,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植根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着党的思想理论的人民性与群众性,确立了党的意识形态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脚点。面对新的形势,党的意识形态创新不仅要坚持站稳人民群众立场,更要深刻把握历史本质与社会现实的统一。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同志向全国做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庄严承诺。2012年11月29日,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又向全世界做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庄严宣示。这一宣示、承诺,标志着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治国理政思想的根本确立,体现了党意识形态的时代创新。
把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凝结成为新形势下党执政理念的时代表达。执政理念是建立在执政规律认识基础上的党的执政宗旨和指导思想,是对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的理性认识,也是一个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阶段性特征的客观反映。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提出了不同的执政理念。从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到建设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再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既彰显了现阶段党的意识形态创新必须一以贯之传承的历史规律,也体现了新形势下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必须与时俱进发展的现实要求。经过近40年改革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当代的中国已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一发展阶段和时代背景的转换,要求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与创新发展。
把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打造成为世界各国面向未来、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中国梦是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秉持“兼济天下”的思想。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这一思想在众多国际场合被反复阐述,更有“一带一路”倡议作实践印证和行动宣示。
二、充分体现党的意识形态创新的科学精神,加强以“党内政治文化自信”为核心的思想文化建设,塑造形成全民族文化自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也可表现为一定社会文化形态,随着社会发展与阶级变化将不断演进。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各种“主义”交织、各种“思潮”混杂情况下,没有沦为旧文化、旧思想的“被征服者”,关键在于她是一个占据着人类文明制高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着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与真理性,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启迪着全民族的文化自觉。面对新的形势,党的意识形态创新不仅要保持党内政治文化的旗帜引领,更要注重引导力、塑造力建设。这既是坚定党内政治文化自信的客观要求,也是党的意识形态创新的根本任务,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现实需要。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这既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内政治文化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相统一的突出优势,也为党的意识形态创新作出了历史性选择、提出了时代性课题。
坚持用党内政治文化的真理力量培育人民理想。在长期奋斗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形成了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内的红色精神体系,形成了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为核心内容的政治价值观,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等等。这些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充满着真理的魅力,与“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理想追求高度一致、辩证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和号召全党要大力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并亲力推动和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在全党形成敬畏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环境氛围,让全体人民深切感受到,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中国共产党永远都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坚持用党内政治文化的向上基调矫正群众心态。我们党内政治文化主基调始终是健康向上的,并具有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引领风尚的精神品格。但在一个时期里,有些地方和部门,由于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不严,由于封建腐朽文化影响和商品交换原则侵蚀,党内政治生活随意化、形式化、平淡化、庸俗化现象蔓延,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盛行,系统性、塌方式、家族式腐败不时出现,使不良政治生态与错位社会心态叠加,不仅让党的形象、党的声誉受到极大损害,也造成亦趋亦步、随波逐流的浮躁的群众文化心态。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的恢复重建,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筑牢领导干部的信仰之基、补足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用“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素质要求塑造出这个时代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与形象,带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断好转,以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匡正不良的社会心态,还人民群众心正气顺,还社会环境清朗自然。
作者:中央军委机关 秦哲 丰志刚
来源:共产党员网